首页>文章详情

中医养生 健康生活 《黄帝内经》AI故事解读

寒露时节:防燥暖身,收敛精气迎寒冬浏览次数:67发布时间:2025-10-09 15:41:45

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此时气温下降、露水更凉,自然界阳气渐退、阴气渐生,养生需注重防寒润燥、收敛阳气,为冬季储备能量。

1759999900858417.jpeg

寒露时节,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。对于中老年人来说,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,很多疾病的发生易危及老年人的生命,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。由于低温可使人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、外周阻力增加、血压升高,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;寒冷的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、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,使小动脉痉挛收缩;寒冷还会使血液中纤维蛋白的含量增加、血液黏稠度增高,促使血栓的形成。


一、饮食调理:滋阴润燥、健脾养胃

  1. 防秋燥,重滋阴
    • 多吃柔润食物:如芝麻、核桃、银耳、百合、山药、莲藕等,可制作粥羹(如芝麻糊、冰糖雪梨汤),缓解口干、皮肤干燥。
    • 适当吃酸味水果:如葡萄、山楂、石榴,生津止渴,收敛肺气。
    • 少吃辛辣:避免辣椒、生姜、葱蒜等,防止耗伤阴


  2. 温补脾胃,忌生冷
    • 寒露后温差大,脾胃易受寒,可常喝小米红枣粥、南瓜汤,暖胃健脾。
    • 减少生冷瓜果、冷饮,尤其体质虚寒者需熟食水果(如蒸苹果)。


  3. 当季食材推荐
    • 螃蟹:寒露前后蟹肥美,但性寒,需配姜醋驱寒,不宜多食。
    • 深色蔬菜:如菠菜、芥蓝,富含维生素,增强免疫力。
    • 坚果:花生、杏仁等润肺滑肠,但需控制量(每日一小把)。

    • 红薯:性平、味甘,健脾通便、补中、和血、暖胃、肥五脏,同时也可降低胆固醇,生津止渴,润喉利咽,改善疲劳、提高免疫力。(但胃酸过多、消化道溃疡者不宜多食)

1760003944138366.jpeg

二、运动起居:保暖防寒、动静结合

  1. 运动宜缓,忌大汗
    • 选择平和的运动: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,避免过度出汗导致阳气外泄。
    • 晨练不宜过早:等日出后气温回升再运动,防止受凉。
    • 注意保暖:运动后及时添衣,尤其护好颈背、脚踝(寒从脚起)。


  2. 早睡早起,防秋乏
    • 顺应自然规律,早睡(不晚于23点)以养阴,早起(6-7点)使肺气舒展。
    • 中午可小憩20分钟缓解秋困,但避免久卧伤气。

  3. 情绪调养:防悲秋

    秋季易情绪低落,可多晒太阳、登高望远,或通过静坐、冥想保持心境平和。


  4. 小动作,大功效

    体质偏虚的人在寒露时节可以多做双脚画圈运动。足部是距离心脏相对较远的位置,经常活动足踝部,能够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,增加回心血量,进而预防中风。体质偏虚者或老年人骨骼较弱,做的时候一定要慎防重心不稳,跌扑扭伤。

    双脚画圈运动:两脚自然站立;足踝旋转时,其中一只脚站立,另一只脚旋转,双脚交替进行。每天早、晚各做1次,每次15分钟左右为宜。


1760003858863757.jpeg

三、重点防护部位

  • 足部保暖:寒露后“足不露”,睡前可用温水泡脚(加艾叶或生姜),促进血液循环。
  • 腹部防寒:夜间盖好薄被,避免脾胃受凉引发腹泻。
  • 呼吸道防护:戴口罩防风邪,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需格外注意。

四、特殊人群提醒

  • 女性:避免赤脚穿凉鞋,常喝桂圆红枣茶补气血。
  • 老年人:重点防范心脑血管疾病,注意血压变化,运动需循序渐进。
  • 儿童:及时增减衣物,多吃健脾食物(如茯苓粥),预防秋季腹泻。


寒露养生重在“收”与“润”,顺应天时调整作息,才能平稳入冬。根据自身体质灵活调整,若有不适请及时就医。🌾



微信扫一扫立即报名×
当前报名支付通道暂不可用,即将开放,敬请期待
安全验证×

为保证您的账号安全,请进行安全验证

注册×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

手机访问更方便

返回顶部